中国中世纪的鬼节

中国中世纪的鬼节

[美] 太史文

出版时间

2016-06-30

文件格式

PDF

文件大小

41.13MB

评分

★★★★★
内容简介

《中国中世纪的鬼节》展示了一位当代美国学者对这个古老中国之节庆的理解,以局外人的角度隔岸观火,为读者勾勒出一幅与众不同的画面。《中国中世纪的鬼节》连导语、结语共分八部分,概括了全书主要内容及分析框架,综述了鬼节的主要活动、在中国及东亚流行情况及其多重意义,并将宗教分为“制度型”和“扩散型”,以此来修订鬼节的定位。随后几章探讨了佛道两教流行前的鬼节风俗,及包括盂兰盆经在内的多种古典文献。

作者太史文(Stephen F. Teiser),普林斯顿大学铃木大拙讲座教授、宗教学系终身教授。

太史文早年毕业于欧柏林学院,后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宗教学系,主攻东亚宗教,1986年获博士学位。太史文的博士论文题目为《中国中世纪的盂兰盆节》,这篇论文为他今后研究中国中世纪的民间信仰打下了基础,1988年,他在原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出版了他的成名作——《中国中世纪的鬼节》(The Ghost Festival in Medieval Chin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8)。

译者侯旭东,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做访问学人。主要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兼及秦汉。先后从事东晋南朝经济...

目录
目录
译者序言 / 1
原序 / 1
一导论 / 1
鬼节的传布 / 1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侯旭东的中文和英文都....😓
题为“中国中世纪的鬼节”,本来抱了期待看到多样的民俗内容或者深度社会历史分析,起题作者还引用杨庆堃的制度型与扩散型宗教框架,结果整本书基本上都在讲“目连救母”,各种经啦变文啦宝卷啦,还有神话背景和作为巫的目连,鬼节的宇宙观也主要是目连救母呈现的世界。虽然也涉及了什么鬼节连接家庭内外,包纳社会各个阶层,从本土到影响之内的内容,但是真的目连救母含量太高了吧。
作者自己试图着重从“下”的角度描述和理解鬼节,可惜所(能)引用和参考还是多来自于“上”的权威的文献。最后三章的深入讨论还是没有令我兴奋,停在了【确定它是一种把中国各阶层连接起来的、介入家庭宗族仪轨、并作为平民和佛道两教的中介的节日】结论中。
虽然收集了一些资料,读起来十分不舒适,有些啰嗦,不知道是翻译问题还是原文就是如此。
按需。本书展示了一位当代美国学者对这个古老中国之节庆的理解,以局外人的角度隔岸观火,为读者勾勒出一幅与众不同的画面。该书连导语、结语共分八部分,概括了全书主要内容及分析框架,综述了鬼节的主要活动、在中国及东亚流行情况及其多重意义,并将宗教分为“制度型”和“扩散型”,以此来修订鬼节的定位。随后几章探讨了佛道两教流行前的鬼节风俗,及包括盂兰盆经在内的多种古典文献。
@2020-03-04 19:12:38 @2021-09-12 12:42:51
深刻地记住了目连救母,以及不懂佛教不要轻易碰中古史的训诫……
@2019-06-13 09:42:32
中元节、盂兰盆节与鬼节如何关联,实则也折射出道、佛与儒及中国民间传统信仰如何协调适应。尤其喜欢第三章对目连故事流变的分析,藏内到藏外再到一般变文里,文本表述的变化反映出佛教原本关心什么,又在中国民间传统的影响下向什么方向转变。非常有趣,不过或许需要一些佛教方面的背景知识。
手机扫码访问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