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西方学者中国中古贵族制论集的封面

西方学者中国中古贵族制论集

范兆飞 编译

出版时间

2018-10-06

文件格式

PDF

文件大小

51.40MB

评分

★★★★★
内容简介

《西方学者中国中古贵族制论集》荟萃了西方著名汉学家杜希德、姜士彬、伊沛霞、葛涤风、陈美丽、霍姆格伦等先生研究中国中古时期高门大族和统治精英最为重要的研究成果。门阀士族作为中古时期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对其本质究竟如何认识?是贵族政治,皇权政治,抑或官僚政治的变态?西方学者综合利用传统文献和新出资料,结合人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研究方法,从社会流动、大族人名、地方基础、政治权力、姻亲关系、身份认同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尤其对于门阀士族的延续性、稳定性和权力构成进行讨论,各申己说,交互辩难,展开极为有益的探索和争论,构成中古士族研究百年学术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西方学者中国中古贵族制论集》既是对西方学者研究中古士族问题的总结和反思,也期望借此推动中古士族社会和中古史研究的深入开展。

范兆飞,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研究旨趣是中古士族社会、中古阶层流动与北朝政治社会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汉魏南北朝墓志笺证”,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两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项。出版专著《中古太原士族群体研究》(中华书局,2014年)、译著《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博陵崔氏个案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中古中国的寡头政治》(中西书局,2016年),先后获山西省第八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在《中国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唐研究》《文史哲》《复旦学报》《学术月刊》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四十篇。

目录
伊沛霞(Patricia Ebrey)
东汉的二重君主关系
一 门生故吏
二 举主长官对门生故吏之选择
三 服丧之责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隐藏评论
典範匯集,原文和翻譯俱佳。英文學界中古史盛世的代表作合集,其中能明確看出日本學界的影響。
确实便利了我这种初学者了解与征引,另外页下脚注与使用通行点校本令我狠狠地想加星。 除了两个精彩个案,以及杜希德对敦煌谱牒的稍早研究(只比赵郡李氏早两年),各章似有阅读田氏东晋门阀、陈氏滨海地域(当然葛涤风写的更有框架感)、唐氏青齐土民的感觉,首篇的二重君臣关系似乎描述大于解释,可能更需要参考东洋。东中西三方学者对这些问题的关注都比较独立而互相之间影响似乎不多,我可能更习惯中文世界的学术脉络。 学术史看了三遍,但是不看正文记不住,看了自己也提不出来这么多概念上的理论对话,士族研究是中古华山论剑吗,西方学者更让人感觉背靠的是晚期中华帝国。 两个个案似乎透露着,对于知识精英的文集可能更是解释他们认识世界,面对皇权与世事变迁,大族也在无力的飘摇与衰亡。 应该回头看谭凯和寡头了。希望博陵崔氏能好买些。
关于氏族、谱牒,有些点不错。西方汉学也就到考据这个层次了。最后一篇西方中国中古学术史,陈纳德的次女陈美丽也进入汉学界。
所选论文有的过于冗长了,讨论南北朝青齐豪族和赵郡李氏两篇论文不错,隋之前战乱时代士族凭借乡里根基和强大的母族还有纵横的资本,但是到黄巢起义,脱离家乡的士族如乱世浮萍,只能任人宰割。毛汉光的观点还真是不易之论。赵郡李氏这个郡望也很有意思,李德裕所在的赞皇一支在唐代成为主流次级郡望,而柏仁、平棘迅速没落无闻
一些文章虽然写作时间较早,但今天读来仍有启发,如咏物诗的政治寄托、士族家族以家谱为依托的观念形态存在等。其中像五世纪山东地区一文的研究也颇为细致。对如何认识中古士族政治提供了很有益的观察视角。但有些文章不知道是不是由于翻译的原因,读起来有些艰涩
多一星给编译者附记对欧美学界中古士族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一气呵成,气势恢宏。前几篇的学术史价值高于学术价值,霍姆格伦一文可以和唐先生对青齐土民的研究对读。姜士彬对赵郡李氏次级郡望(县望)的追踪和分析很精湛。姜士彬基于士族在唐末五代的消亡去思考士族的形成和本质,作为心理共同体的“士族”,其核心在于权势和谱牒,这一情况何尝不类似于今日学林。门户盛衰,身前身后,衣钵不绝,亦是如此。
《二重》:整个二世纪都推崇孝道,但呈现多层次的结构。三世纪九品中正制的设置,使得仕途晋升无须门生、故吏之途,因而为师、上司服丧的传统衰退,门生故吏成为宾客部曲性质的群体。 《人名》:三、四世纪,人名的行辈标识特征高涨。但琅玡王氏的王正子孙连续六世内有45名以之字结尾的男性双名,认为之字有道教因素。王珣子孙四代中有10名带有昙、僧,归于佛教。 《谢氏》:南朝文学作品中道德、社会问题描述的缺笔,不能用审美取径的单一途径来解释,其背后有极强的政治压力。 《山东》:遭遇政治变故时青齐土民往往以丈夫+已婚女儿、妻儿的两种组合方式,进入不同政权(崔邪利),认为这表明以同姓关系为标志的父系纽带,常弱于母系和姻亲纽带。
翻译得很好,就是姜士彬那篇“职是之故”出现次数过高。
一部中古史研究论文集,内容一般。我敢断言:在中古史研究领域,西方学界一直未能超越中国学界,倒是日本学界出了不少高手。
手机扫码访问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