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娜·韦伊

西蒙娜·韦伊

[美] 弗朗辛·杜·普莱西克斯·格雷

出版时间

2017-06-01

ISBN

9787108059970

评分

★★★★★
内容简介

西蒙娜·韦伊(Simone Weil,1909—1943)是难以归类的:爱国者,神秘主义者,社会活动家,笃信体力劳动救赎价值的知识分子,渴望感性美的禁欲主义者,向往进入天主教会的世俗犹太家庭的女儿。三十四岁在贫病交加中离世,留下丰厚的思想遗产。这本小传不仅追溯了西蒙娜•韦伊在宗教、哲学、政治、社会等方面复杂的思想演变历程,还追溯了她从享有特权的巴黎高师学生到工会组织者、社会活动家、哲学家的转变。她的思想尖锐、率直、坦诚,而作为读者,赞同还是拒斥都是次要的,更重要的在于去碰触这个“有待成熟的”伟大灵魂。

弗朗辛•杜•普莱西克斯•格雷(Francine du Plessix Gray),1930年出生,美国作家、批评家。母亲Tatiana Yakoleva是20世纪40年代纽约著名的帽子设计师,父亲Alexander Liberman是时尚杂志的缔造者之一(Liberman是她的继父,她的亲生父亲是法国抵抗运动的英雄,“二战”早期死于德国人手里)。这对夫妻是40年代纽约时尚界的风云人物。弗朗辛虽然天生丽质且系出名门,却不喜欢名流的生活,从小喜欢读书,研究宗教与哲学。她年轻也曾经有过一段时间进入时尚圈,去过巴黎,为时尚杂志拍过照片,但很快就厌倦这种生活,26岁时嫁给艺术家Cleve Gray,婚后生育两子,并开始大量写书,著有《怒与火》(Rage and Fire)、《情人与暴君》)(Lovers and Tyrants)、《苏维埃妇女》(Soviet ...

目录
一 家乡
天才制造厂
大师的弟子
巴黎高师
二 社会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这位作者对韦伊的介绍总觉得有点猎奇……看韦伊传记有种自我处刑的感觉
我就知道她会喜欢T.E.劳伦斯,他们有很相像的特质。
纯粹而慷慨,却拒绝安宁与快乐,主动承受苦难,三十四岁离开人世。“一想到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我就会犯下嫉妒的罪。”传记本身而言,流畅清晰,注重挖掘个人压力和社会压力。
近几年,于本人有震撼意义的一本书。
weil之为weil
还是读她写的吧。
她真的好像维特根斯坦啊,听到并认准了那个声音,就死死抓住它不放。别人是流淌的,行进的;他们是垂直的,锐利的。单独的主题反反复复,到处是重音,没有装饰……从这个意义上讲,脱离她的劳动日记读她的古典学,实在惭愧。
反思几点:早期的重要老师对思考决定性的影响;对行为与思想合一的人来说,说服自己至关重要,因为他的行为就是他的理论推理,她的行为依然展现出她自己是如何被说服的了,这种如此对待自己行为的人必然是如此对待自己的思考的;借此观察对合一的追求,通过工作与灵魂合一?;现代工业对人思考灵性的剥夺,对人麻木对塑造;对痛苦与自我克制的看法;帕斯卡对她的影响?;韦伊透露出对知性和行为的坦诚是让人震惊的,让人想起那个为雾都孤儿死去的女贼南希。身上依然保持着一种灵性的张力,总让我感觉迷人。
灵魂的永恒部分以饥饿为食
一个被高智商父母从4岁开始“制造”出来的“天才”儿童(“天才”是可以“制造”的,这个现象值得研究!),早年作为一个激进的左翼青年被封为“红色童贞女”,她还投身一线工厂当工人,这种真切体验是一般左翼青年没有的,因此也培养了她身上崇高的悲天悯人精神和爱好苦行的特征。极端的道德感,使她成为最早批评cccp的制度背叛了无产者的思想家。一战后思想转向天主教,其内在理路既有神秘主义的因素,也有深切同情弱者的红色基因,那种天主教思想充满了异端见解令神父们吃惊,但看到她沉浸宗教仪式中的虔诚无比态度,打消了神父对她信仰的质疑。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