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互文·精神分析

主体·互文·精神分析

(法)朱莉娅·克里斯蒂娃

出版时间

2016-12-01

ISBN

9787108057693

评分

★★★★★
内容简介

《主体·互文·精神分析》是法国当代著名符号学家哲学家思想家、精神分析学家、文学批评家朱莉亚·克里斯蒂娃教授于2012年11月应复旦大学“光华杰出人文学者系列讲座”项目的邀请所做的系列演讲实录。演讲围绕“主体·互文,精神分析”的主题宣讲了克里斯蒂娃关于符号学文学哲学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等核心观点。

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1941 年6 月24 日出生于保加利亚,1965年圣诞前夕移居法国。现为法国巴黎第七大学教授,兼任欧美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常任客座教授、荣誉博士。

克里斯蒂娃学术成就卓著,与其师罗兰·巴特同为后结构主义的创始人,于2 0 世纪60 年代后期创立了互文性理论,并在符号学、语言学、哲学、文学理论、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等领域都有重大建树。主要著作有《符号学:符义分析探索集》《语言,这个未知的世界》《诗歌语言的革命》等四十二种。克里斯蒂娃多次获得人文社科类重要奖项和荣誉称号,如: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1987)、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荣誉会员(1998)、挪威“霍尔堡国际纪念奖”(2004)、法国“荣誉军团勋章司令勋位”(2015)等。

用户评论
前部分的基本概念阐述还是很清楚的,互文作为文本分析的方式是值得实验的,但是正如书中的一些提问所说,这种发散的结构网络是否会带来没有边际的失控,文本的意义是否可以无限制地编织下去。文本的无止境生产是否会带来作者性文本的诡辩深渊,直到它触及到了正统性原则(某种政治形态)。所以,文本理论应该会隐藏着革命的线索。
倒是很贴合名字:演讲集,主持人介绍,讲座后问答一应俱全。对于我这样的路人实在无趣,应该直接读作品的。
启发只在有限的几页上但都很关键。弗洛伊德以来创建一种构筑于内心脆弱性与异质性之上的新人文主义,解构文本和解构主体,抑郁在认识论上的意义,同时伴随恐惧与快感的活埋想象 (以及讲座之外的部分很水甚至让人不适。附的克里斯蒂娃的那篇文章让我对她的文风有点失望sigh
スピーチの部分としては、割と平易な言葉遣いで間テクストの由来と語釈を解説してくれたので、かなり分かりやすくて理解もそれで十分にできたと思ってる。あと、「失われた時を求めて」を素材にして如何にもクリステヴァ流にテクスト分析したところも素晴らしかった。逆に付録でいきなり目の前に出された作者の名論文は、専門用語ばっかりで難解すぎて未だに分からないことだらけ。最後の20、30ページ、くど過ぎ。
就摆Kristeva就好,其他几位是来做什么的?
和托多罗夫一样,克里斯蒂娃也来自保加利亚,然后去的法国,这一经历给他们带来了与众不同的体验和观察视角,他们也都很好地用理论表达了出来,从而也扩展了理论的应用与限度,进而实在地丰富发展了抽象的理论,这也说明了交流的必要。克里斯蒂娃对精神分析与政治的关联虽然思考和表述都不多,但很有启发性。
好了我表示狠狠爱上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女士了!她的互文性理论在我看来更像是对巴赫金对话理论的一种重塑和整合,但朱莉娅结合了罗兰·巴特的读者视角(前期结构主义)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视角,所以显得更加丰富和完备。不过要理解其提出的互文性理论,还得从巴赫金那里开始,最后再回到互文性理论的一个发展变化。总体而言,就我看来,互文性其实是一种有史料意识的理论,要求读者去考据(怪不得法国学派可以在法国诞生)和追根溯源,在追溯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和文本的互动,因此就这个层面来说,互文性理论也是开放且动态的。以及感慨一下,日本的翻译界真的在介绍西方前沿理论这一块做得好好,翻译也应该被视为成果才好。
即便是對自己以往的文章再一次的講述,自己的梳理總比旁人的梳理來得更可靠一點。在克利斯蒂娃的敘述中「歷史」「文化」的含量不低,想起前些天看的黃錦樹的文學批評或許與克利斯蒂娃的方法也是一脈相承。最後的附錄沒有讀。
不是很感冒这个
这不是说的挺明白的嘛,为什么看专著就看不懂了呢😢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