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史论集

宋辽金史论集

刘浦江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17-08-01

文件格式

PDF

文件大小

18.05MB

评分

★★★★★
内容简介

《宋辽金史论集》精选刘浦江教授在宋辽金史领域的学术论文,按照主题排列,以见其学术格局。刘浦江教授以文献考据见长,并能娴熟运用辽金石刻材料及契丹、女真语文资料,将历史学与考古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紧密结合,解决了诸多悬而未决的重大疑难问题,将宋辽金史研究推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刘浦江(1961-2015),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辽金史、民族史学家。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史专业,1988年起任职于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著有《辽金史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松漠之间——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编著《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契丹小字词汇索引》(与康鹏合编,中华书局,2014年)两部工具书,主持完成点校本《辽史》的修订工作(中华书局,2016年)。

目录
穷尽•旁通•预流:辽金史研究的困厄与出路
契丹开国年代问题 ——立足于史源学的考察
金朝初叶的国都问题——从部族体制向帝制王朝转型中的特殊政治生态
契丹人殉制研究——兼论辽金元“烧饭”之俗
再论契丹人的父子连名制——以近年出土的契丹大小字石刻为中心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收获不小。作者尤其擅长对史源的剖析,以及基于其上的学术史的梳理,这一点在其弟子苗润博的著作《辽史探源》中无疑得到了很好的继承。“穷尽史料”的专业素养,对宋史研究者来说还是难度颇大的。作者另外的一个特点是视野相当开阔,本书所收录的论文,不仅研究范围广,同时还积极地尝试运用其它学科的方法进行研究(如文化人类学等)。一个重要的启发是,在研究辽金有关问题时,不应先入为主地采取汉人中原政权的传统思维(这一点在阅读蔡美彪先生的著作时也有体会),金初上京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金初皇权受到女真贵族的压抑(皇帝甚至可以被大臣廷杖),也是解释诸多现象的一把钥匙。关于契丹大小字的研究有一定的门槛,附带论及的契丹人父子连名现象也使人开了眼界。最后有关邓广铭先生的文章,印象最深刻的在其与众不同的“写史”特质。
讨论契丹开国、太祖誓约、桦叶四书才是真正的文献学。其他的文章视野开阔,语言文字、内亚视角、人类学,可见还是要努力开拓史料。
既有对学科整体的回顾与展望,也有对政治史精深的观察,更有对文化史的还原,对文献的梳理研究,对考古学的关注,对民族语言文字的探究。一方面将有限的辽金史史料触类旁通,穷尽学术可能性,另一方面又不断寻找新的史料,开拓了辽金史的新天地。(阅读时间:2022年4月8日-4月14日;自评:8.2;推荐指数:★★★★★)
作者认为辽金史取得突破的途径一则扩大史料范围二则贯通民族语言。我补充三条,一学习王明珂走人类学途径;二扩大研究视野,辽金史亦应有东亚视角;三与二相关,学好日韩语,尤其是日语,虽然目前日本已经没有什么专做辽金史的学者了,但奠基之作以日人为主,需参考,虽然作者做的很好,但以管见所及尚不足,如有部分学者虽然也做辽丽关系,但对外国研究的参考十分有限。从金朝国都问题看金初体制是一篇以小见大的典范之作,十分精彩。宋辽金宗教世俗化平民化倾向,似为唐宋变革作注,但作者的宏大叙事的史学关怀值得肯定,契丹直“直”字源于北族语言,此点以前没太关注。宋辽金古地道的文章,突然想起作者去世时纪念文章里刘在当地考察的照片。作者对邓广铭的知遇之恩能充分感受到,但符合作者风格又实事求是的评价也就是“不仅是为了纪念”一文。
选读了部分篇章。个人观感,《从神界走向人间》这篇写的最好,很有启发;第一篇《穷尽·旁通·预流》不仅对辽金史研究,对于宋之后的断代史,特别是元、清研究的拓展也有很大助益;像祖宗之法、文化的边界、契丹开国年代问题、金初国都问题、东丹国国号问题等文,说实话创见并不太多,但贵在考证详实、语言朴素流畅,让人可以安心读的下去,特别是能吸引住我这种爱好读“创见迭出”文章的人来说,实在是难能可贵;不过最令我动容的还是刘老师纪念邓广铭先生的文章,尤其是“过去的那一切,不应该由知识分子来承担责任,该忏悔的首先不是知识分子,应该诅咒的,是那种逼良为娼的政治环境”;“死亡对于死者并非悲哀,对于生者才是悲哀”等只言片语,对我真的算是“直指人心”。
精彩至极
《河北境内的古地道遗迹与宋辽金时代的战事》写辽金时期民众挖地道躲避金兵、蒙古兵的论文很有趣,原来地道战不是抗战的时候才发明的,而是有上千年悠久历史的传统啊,也太聪明了吧?民也太苦了吧?
若干年前已读,补记于此 ----2023.6.1
2021.3.21 读毕
手机扫码访问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