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

羽毛

[美] 托尔·汉森

出版时间

2016-12-31

文件格式

PDF

文件大小

98.32MB

评分

★★★★★

标签

科学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我们为什么喜爱鸟类?因为它们美丽、活泼,还会飞翔。而塑造鸟类每一项特质——也许除了鸣唱之外——都离不开鸟类独特的皮肤衍生物,羽毛。我们欣赏鸟类的美丽,其实就是在欣赏鸟类的羽衣;我们惊叹于鸟类的飞翔,羽毛也居功至伟;我们看到鸟类分布于从赤道到极地、从海洋到雪山的各个生境,这样的适应性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各式各样的羽毛。更进一步,鸟和鸟的羽毛从人类文明之始就渗入到人类的生活和文化。这一切都是如何发生的?托尔·汉森带领读者在《羽毛》中一探究竟。

---------------

内容简介

羽毛是演化中的奇迹,它涉及空气动力学、绝热、欺骗和引诱。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0亿年前,然而有关它的故事,却尚未完整地呈现给读者。《羽毛》中,生物学家托尔•汉森详尽地搜罗了自然史中关于羽毛的故事,在演化的历史时空里,羽毛被用来飞翔、保护、吸引和装饰。在综合了古生物学家、鸟类学家、生物学家、工程学家甚至艺术史家的研究成果后,作者给出了一个问题:羽毛是什么?它们是如何演化而来的?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

工程师将羽毛视为目前发现的最有效率的隔热材料,而且它们还是生物学上不断争论的根本所在。羽毛不仅让猫头鹰飞起来悄然无声,而且能让企鹅在冰面上保持干燥。它们还被女王、弄臣和神职人员用来作为身上的装饰,以及用在从宪法文书到小说的页面装饰。而书中要探究的就是这些美丽而吸引人的羽毛。

--------------

前言

是秃鹫让我写的。现在每当人们问起我这《羽毛》的时候,我总是抛出这个答案。多年以前在肯尼亚进行一项科研项目的时候,正是秃鹫激发了我对羽毛的最初兴趣。看着这些大鸟围着一具尸体争吵嘶叫,我想到的是,它们的羽毛(以及缺少羽毛的部分)是如此完美地适合于它们的生活方式。它们光秃秃的头颈生来就能更爽利地取食,还能进行热量调节:在白天炎热时长长地伸出来散热,而到夜晚又缩回那奢华的羽绒衣领里去。它们黑色的体羽既能阻挡细菌,又能吸收非洲烈日的热量,让它们在寒冷的高空中盘旋搜寻猎物时保持体温。

秃鹫启发了我对羽毛的思索,自此我就从未停止过思索。我见过有些鹟和夜鹰长出超过它们体长三倍的繁殖羽,我见过企鹅一头扎入浮冰之下,一身柔滑的外套为它们提供舒适的防水保护。我曾在气温低于零度的夜晚蜷缩进鹅绒睡袋里,而就在我身边,我的研究对象,小小的戴菊抖开羽毛抵抗冰冷的寒风,完美地保暖。我曾在恐龙化石中寻觅羽毛状结构的踪迹,并在飞行器里、鱼饵上、维多利亚式的帽子上、羽毛球上、箭翎以及古秘鲁的艺术品里面发现了它们。正如鸟类学家弗兰克·基尔在他的经典教材《鸟类学》(Ornithology)中所评论的,“羽毛的细节自古就令生物学家着迷,这可是个大话题。”这也真够写《羽毛》了,我经常这么想,不过那需要另一只秃鹫来敦促我动手了。

需要解释一下,作为一名野外生物学家,我从来不缺乏要研究的对象或是要撰写的话题,因为自然界的万物都很有得写。如果有哪次我出野外却并不着迷、不激动,那一定意味着我是心不在焉的。有些人觉得跟我一起徒步是极痛苦的事情,因为我不断地分心:鸟巢、蝴蝶、地衣、蚁丘、土质、虫迹、岩石—各种你能想到的东西。在家里,我的妻子伊莉莎容忍了塞进冰柜里的田鼠和鸣禽尸体;满满一冰箱的植物标本;还有一箱箱不知名的蜜蜂、陈年的骨骼以及猫头鹰的头;甚至还有满满一大罐子各种有趣的蛆虫。(我们的孩子诺亚也很包容,只是他还不知道除此以外还有别的天地!)我是个彻头彻尾充满好奇心的人,找到我的兴趣点可不是什么难事儿,要把兴趣点缩减下来才是个挑战呢!

目录
前言
绪论:自然奇迹
演化
第一章 罗塞塔石碑
第二章 隔热服、滑翔机和虫舀子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挺没意思的书,不知道评分为什么有9.0。刷的吗?
翻了一半多没兴趣继续下去 这本书最大的作用就是让我认清我对自然科学可能真的没兴趣😂
很好看的基础类读物,这两年自然科普类的书真是越出越好了。。。
书的前面用很长的篇幅梳理了鸟类的起源和演化,这部分写的很精彩,还可以更丰富多彩。重点介绍了羽毛的完美特性,多种用途。防晒、隔热、防水、轻便,可再生。有意思的是有些鸟,特别是食鱼的鸟,会把自己腹部的绒羽喂给雏鸟,目的为防止鱼刺或骨头损伤小鸟幼嫩的肠道。人类利用羽毛研究飞行的秘密、宗教或者求偶仪式、用来保暖或制成笔用于书写,甚至会把这些优质角蛋白加工成饲料,羽毛简直无所不能。最后,利用羽毛DNA和标本联合,鉴别鸟类的手段不错。保护鸟类刻不容缓。这些可爱的小家伙,在地球上兴盛的时间比我们人类可长多了。非常棒的科普书。
这不是一本纯粹的科普书,书中还有不少关于羽毛的文化等信息。因为科学的本质是问题,作者就带着对羽毛的众多问题开始探究,随后成书。关于羽毛的演化,还有众多没有定论的地方,书中也充分罗列了各派科学家的思路。
对《天堂鸟》那章印象比较深,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适用于生存竞争,性选择适用于在竞争中占领配偶,“雌性是爱挑剔的”,雄性天堂鸟花里胡哨,咋人类社会就反过来了捏?还有飞蝇钓,居然可以拿羽毛做诱饵,模仿昆虫掉落在水面的样子,好特别~鸟的散热、色素色和结构色、秃鹫裸露的头部,都有意外收获知识。p.s.想试试羽毛笔的手感。
金冠戴菊好可爱啊! 最近在看一些动保专业up记录学习生活的视频,这本书更深入地展示了鸟类学者的研究过程和角度,但并不严肃。读者像作者的小跟班一样跟着作者去参观羽绒工厂、rua标本、用假蝇钓鱼。 感觉学动植物的人总是有种生动活泼的气质。
1生命历经亿年演化至今日形态,新生命个体成长仍需历经该历史-胚胎成长期对物种演化史的复现。2鸟类飞行的演化,最初可能源自绒毛的出现,之后借助扇动力爬上高处的生存优势和落回地处的需要,演化出飞行。幼鸟飞行习得过程对鸟类飞行演化史的重演。3鸟类翅膀能针对时刻变化的环境做出反应,每片飞羽都是单独的动态机翼,进化趋于极致。人工飞机从速度力量高度进行超越,开辟新的飞行纬度?4鸟类羽毛难以轻易脱卸,人的却可以。基因适应到行为适应?5一个为工敏释放内中探索求知热情提供条件的社会,才更接近希望。
故事性内容过多,冲淡了科普向的内容
书柜边扫尘的鸵鸟毛掸,朋友的金刚鹦鹉脱落的飞羽随手做成书签——房间里的羽毛。作为博物盲,我能叫出名字的无非是麻雀鸽子家燕和窗外飞掠过红树林的白鹭罢了,至于庞大的鸟类如何防寒如何隔热如何疏水如何飞翔,秃鹫又为什么一副没毛的反派长相,呐,我现在知道了。
手机扫码访问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