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

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

夫马进

出版时间

2005-06-01

文件格式

PDF

文件大小

20.19MB

评分

★★★★★
内容简介

当代中国,对于社会福利问题的关心前所未有地高涨,《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在善会、善堂史研究方面,仅仅是根据各种《征信录》、《申报》和文集随笔等史料描述了善会和善堂的轮廓。随着新的档案史料的发掘和利用,将来也许有必要做大幅度的修订。

夫马进,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教授,主要研究中国明清社会史与东亚关系史。著有《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燕行使与通信使》(韩文)。主编有《燕行录全集日本所藏篇》、《增订使琉球录解题与研究》、《中国东亚外交交流史研究》。代表性论文有《明清时期的讼师与诉讼制度》、《讼师秘本的世界》、《朝鲜通信使对日本古学的认识—兼及朝鲜燕行使对清朝汉学的理解》。曾获日本学士院奖。

目录
序章:研究史与问题的提出
第一部:
第一章:善堂、善会以前——明代养济院为中心
第二章:同善会的诞生
第三章:善会、善堂的出台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没有突出宗教结社与慈善结社的密着很可惜,但了解民间宗教与信仰,慈善事业的方面不能忽视,这本还是要读。
第九章提到商人团体(行会)以捐助善举为口实试图要求地方官维护其商业权益,在商言商,很真实。
果然,“新与旧”是近代史研究怎样也绕不过去的坎。从第八章开始本书可以封神。日本人挖掘史料的能力和努力值得学习。
很用心也颇有想法的著作。我觉得我需要时常看一看这种水平的著作来敲打敲打自己。
按需。当代中国,对于社会福利问题的关心前所未有地高涨,本书在善会、善堂史研究方面,仅仅是根据各种《征信录》、《申报》和文集随笔等史料描述了善会和善堂的轮廓。随着新的档案史料的发掘和利用,将来也许有必要做大幅度的修订。
这得读多少书,花多少年才能写这样一本著作。关键是夫马进后来转做中朝关系仍是不能绕过的大山。
一本800多页的书,着实看得人心潮澎湃。
梁其姿《施善与教化》的重要参考文献,两人诸多观点存在承启的关系,比如善会、善堂的“教化”功能,都引用了雍正对善会、善堂的“妇仁”评价,都反思了用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来解释晚清慈善组织的社会地位的做法。梁其姿的书更精致,数据也更集中,并提出了“儒生化”的概念。夫马进则更关注善会、善堂和政府之间互相角力的复杂性,以及善会、善堂可能具有的徭役性(被政府强制)、自发性(地方自治性)的双重特征。
本书第一部分叙述明末清初因应文人结社风气,慈善事业从“善举”到“善堂”的组织化转向。第二部分以婴儿和寡妇救济组织为中心,阐述清代善会善堂的具体活动。第三部分是本书最为精彩的部分,讨论善会善堂与国家、行会、都市行政以及近代地方自治的关系。通过苏州和杭州善会善堂经营方式的展现,对“乡绅支配论”和“公共领域”两个问题进行了反驳。善会善堂虽然是由地方士绅发起的民间组织,但也受到政府的接济、庇护与支配,对善堂善会的经营逐渐成为国家加于地方士绅的特殊“徭役”。而同业行会集资兴办城市事业构成的“公共领域”美好愿景,也只不过是为了获得政府对其行规支持而不得已缴纳的“行捐”。上海善会善堂在发展地方自治和推动近代化方面的成功表现,可能要得益于19世纪上海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