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蚌壳与珍珠的封面

蚌壳与珍珠

陈保平 陈丹燕

出版时间

2023-03-31

文件格式

EPUB

文件大小

15.63MB

评分

★★★★★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武康大楼是上海的一座地标性百年建筑,具有浓厚的历史价值和强烈的艺术气息。

《蚌壳与珍珠》由著名作家陈丹燕、陈保平等采访武康大楼里的居民,由居民们讲述这座大楼的历史。受访者有画家、大学教授、建筑系教授、作家、医生、物业经理、公司职员等多种身份,叙述了武康大楼和中国、上海近现代百年的历史,讲述了当时的文化演艺界人士以及公司职员等的丰富生动的人生故事。宋庆龄、孔二小姐、赵丹、王人美、巴金、郑君里、孙道临、秦怡、谢晋、王文娟等文化演艺界人士,在这座大楼以及附近穿梭,读了犹如身临历史之境。一户户普通居民以及他们的儿女的故事,传达出上海人的尊严、品味、情趣、自信和乐观等。书中,将注意力和立足点放在上海武康大楼社区民众的真实生活和存在上,弄堂历史、婚丧习俗、职业生涯、邻里亲情等被惟妙惟肖地讲述出来。寻求共同构筑的集体记忆,通过口述史记录民间的生活,为上海的城市更新提供文化基础。

全书有六十多张采访现场拍摄的照片,以及一个嵌入书中的小视频——武康大楼的影像与声音,增强了图书的历史感、生动感、现场感。

内容简介

上海是开放的,是中西文化的融合。武康大楼是上海的一座地标性百年建筑,具有浓厚的历史蕴含和强烈的艺术气息。武康大楼原名诺曼底公寓,始建于1924 年,由万国储蓄会出资兴建,由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1953年,诺曼底公寓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并更名为武康大楼,其后一些文化演艺界名流均入住此间,现今积极开展居民自治和弄管会自治,国际化程度高。

口述历史是一种起源于美国,并广为世界各国应用的公众记忆历史的记录方式。口述历史相较于大历史,是一种公众记忆的微观历史。口述历史在复原历史方面,有其他任何档案、文献资料无法替代的价值。口述史是为城市发展和历史保护留下鲜活资料的重要途径,是保存城市生活方式、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等记忆的重要载体。居民口述历史从平民的角度反映一个时代的特征,见证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发展轨迹。《蚌壳与珍珠》由出版家陈保平、作家陈丹燕采访武康大楼里的居民,由居民们讲述这座大楼的历史。通过口述史记录民间的生活,为上海的城市更新提供文化基础。《武康大楼口述史》,为中国城市居民、社区民众的口述史写作,提供了先例和路径。

陈保平,上海媒体人和出版人,曾任上海三联书店总编辑、韬奋纪念馆馆长、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新民晚报总编辑、文新报业集团社长。

著有散文随笔集《文人心意》《读读书,看看片,聊聊天》《精神故乡》《名家访谈:中国七问》。

策划编辑的《黄河边的中国》获得上海文学艺术大奖,曾获上海长江韬奋奖。

陈丹燕,作家,电影导演,塞尔维亚旅游局中国形象大使,上海辰山植物园文化园长。

她的上海非虚构作品获得过上海图书奖一等奖,是长期的畅销书。

她的青少年作品获得过奥地利 文学奖金奖,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文学金奖。

她的旅行文学作品获得塞尔维亚 特殊贡献奖,中国百家书店评选的单向文学奖·旅行文学奖。

她的长篇小说是《白雪公主的简历》, 的专题散文集是《告别》, 的艺术作品是座落在辰山植物园月季岛上的装置艺术作品《律令》。

目录
概述 “登陆船”西来东泊 /陈保平 3
居民访谈 他们的集体记忆 /陈保平 29
沈亚明(1950年入住)35
黄淑芳(1950年入住)63
邱锦云(1952年入住)71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隐藏评论
上海出版人陈保平和作家陈丹燕针对上海的“明星”建筑——武康大楼里不同时期的居民展开的口述访谈实录。这些受访居民涵盖艺术家、学者、作家、医生、公司职员、居委会工作人员等各类职业身份,其看似平凡而日常的讲述中,蕴藏了武康大楼和上海乃至整个中国百年来的社会文化生活变迁历史的丰富细节,也充分体现了上海的都市特性和市民文化特点。编者在口述访谈的正文之外,添加了大量相关注释,同时将整个口述项目的各类一手资料一一附录其后,体现出不俗的史料意识和高度的学术自觉。非常值得推荐。
口述史 七分
作为一本口述史资料合集,算是满足了曾经作为游客远看武康大楼时的好奇心。内容上有点琐碎杂乱,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几位早期居民的回忆,以及陈丹燕和童明的对谈。(4-)
可读性不高,就是一栋普通的老楼罢了
角度蛮有趣的,但很多提问都比较浅
好像是有次毛尖和陈丹燕对谈中提到的,于是找来看。沈仲章和王文娟的部分最有印象,后半部分关于项目如何开展也蛮有趣,对口述史有了更多思考。只是采访过程中如果能有更多空间布局上的图片,或许理解起来更容易。
我第一次看到武康大楼的时候是刚刚回国,出国前的我并不知道武康大楼已经是上海的网红地标,也不太清楚为什么这个地方能吸引这么多人去打卡,而我也只是拍了张照片证明我来过这个像船一样的建筑物。
基本搞清了武康大楼的产权问题,引申到上海法租界其他老房子,终于知道为什么有的人没钱没名不上班,还能住市中心老洋房。
头一次知道还有迁进车库住的。以前也忽略了这里和康平路太近的问题。
手机扫码访问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