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灰

飞灰

[德] 莫妮卡·马龙

出版时间

2016-12-01

文件格式

TXT

文件大小

0.41MB

评分

★★★★★

标签

文学

内容简介

一部披露雾霾引起空气污染问题的勇气之作!

.

《飞灰》是德国著名作家莫妮卡·马龙的首部长篇,在德国被视为第一部环境问题小说。

.

《飞灰》描写了德国工业时期因雾霾引起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展现了个人与社会、感情与现实的纠葛和冲突。阴郁的文字背后是无所畏惧的批判,灰蒙的画面中闪烁 着勇气的光芒。

.

无论是虚构作品,还是讽刺性杂文,莫妮卡·马龙都有着大师般的驾驭能力。她以亲历者的视角构筑人物鲜活的性格色彩,又以记录者的身份见证着德国历史的变迁。她的文字像一个可以窥视过去的镜头,将蒙尘的印记与创伤公之于众。

.

媒体评论

.

知识分子的出场,为与广大民众有关的事情挺身而出,无所畏惧,是这位来自柏林的作家的风格。她的叙事艺术关涉两个德国那难以理清的过去和将来。

——莱辛奖颁奖词

.

莫妮卡·马龙一以贯之地把责任和敏感、道德感受和美感精确地糅合在一起。

——荷尔德林奖颁奖词

莫妮卡·马龙

.

德国著名作家,1941年生于柏林。其作品被译成十数种语言出版,曾获克莱斯特奖、荷尔德林奖、德意志国家奖、莱辛奖等文学大奖。

.

1981年,莫妮卡·马龙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说《飞灰》,此后又陆续发表《寂静巷六号》《女叛徒》《忧伤动物》等多部长篇小说,回忆录《帕维尔的信札》和杂文集《横穿轨道》等作品。她的作品多以重大社会变革下人的感情生活为题材,极富批判性及幽默感,语言细腻而又犀利。

用户评论
繁复交织的梦境、心理描写,将现实作为荒诞戏剧不遗余力地加以声讨,效果固然鲜明,但文字叙述却因此变得赘余,中心思想淹没在个人焦灼的情感世界中。毫无疑问,和当下生态现实的对比代入,是引发读者共鸣的根由所在,这谈不上巧合,历史原本就是一个首尾闭合的圆环
起初是因为封面被吸引所以在图书馆借来读了。文字琐碎但又真切,有叹息有思考。
1.本来想给两星的,但是多给了一星,是因为讽刺过去的内容在今天看来依旧那么鲜活,是现在的可悲。2.给两星是因为,女主探访B城之后的内容非常啰嗦,各种繁琐的心理活动描写。3.被骗了,“环境问题小说”?挂羊皮卖狗肉罢了。出版社吸引读者去读无聊的女主心理活动内容!
对当下的关照
看完想到柴静,她在哪,还好吗。
琐碎病态且真挚,大段心理描写击中我,想给约瑟法当男人,给那么病的那么清晰的约瑟法当男人,每天不在她身边,夜晚披了夜雨与寒气回去的时候听着她发作一切,然后告诉她,你只是太想我了。
书中反映的已经不只是 B 城的 180 吨飞灰了,而是一个国家在特殊政治环境历史因素推动下的时代阶段。国家政治可以使一个人的生活轻易地被碾碎,也可以使一个人轻易地苟活只要他向思想低头。“最大的欺骗就是他们把我的自我、个性骗走了,我的所有特点都不允许保留。不管消除差别的体制多么完美,我们的天性都比它强大,如果被压得太狠就会突然反弹” 这句话多少有些暗讽和应景。老实讲,我总是惊讶于在半个世纪后的现在仍与这一完成于 1981 年的作品高度共鸣,实在佩服作者文字的掌控力,能对于想象的描绘信手拈来,以及她敏锐的洞察力和及先锋派思考深度。同时我总是陷入深度的怀疑。仿佛时间只是空间概念的流动,历史或者文学作品并没有给到太平洋这边国家太多的警示。只能说“眼睛里有些东西变化了,那是熄灭的期望”
另类的《寂静的春天》
虽然归类到环境文学,但是还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文学意义高于社会意义,目的性没有那么明确,处于一种迷茫中。 B市的环境问题引出的其实是政治问题——人民失声和底层失权。其实主人公对于自身的困惑远大于外界的探索,与编辑的扯皮好像也没有想象中那种权力对抗那么高尚,好像只是在一点点小事上耗光了所有的热情,一点点陷入专制、异化的模具里。 陷在情绪的语言和挣扎的梦境中,常常忘记了文字的方向,头脑晕乎乎的,读起来好累人。
里面的表达很有意思。就让虽然在序里看到了结局的这本小说,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尤其它的比喻,真的有点意思。德国的作品有点儿被中国出版商轻视了。感觉好作品还是很多的。
手机扫码访问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