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病隙碎笔的封面

病隙碎笔

史铁生

出版时间

2008-08-31

文件格式

AZW3

文件大小

0.60MB

评分

★★★★★

标签

文学

内容简介

《病隙碎笔》中,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共分六部分,243则,字字珠玑,充满着智慧和安详。残疾与爱情,这两种消息,在史铁生的命运里特别地得到强调。对于此一生性愚顽的人,我说过,这样强调是恰当的。我只是没想到,史铁生在40岁以后也慢慢看懂了这件事。对史铁生而言,《病隙碎笔》已不是单纯数量上的又一本散文随笔集,而是一部充满了生命体验的人生笔记。因为他深深明白,生命让自己写作的时间只会越来越少,故而不论病痛如何折磨自己,他都要尽力挤出时间一次次地唤醒因病痛而日渐麻木的心灵,然后对所在的世界和所处的时代进行审视,对生命状态和人生意义进行思考。于是也就有了关乎人生命运的“成长”、“生病”、“爱情”、“金钱”、“生存”、“道义”、“信仰”、“死亡”等等诸多感悟文字。可以说,凡是个体生命必须正视的问题和必须开解的难题,史铁生都没有回避与躲闪,而是调动了生命的全部激情与智慧给予一一地解答,从而让读者不时产生心灵的强烈共鸣。比如“生病”,他是这样领悟出一种很现实的人生观:“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后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1979年后,相继有《我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小说与散文发表,并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等多种全国文学大奖。1998年病情转为尿毒症,终止透析。此后有随笔集《病隙碎笔》,散文集《记忆与印象》,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出版。

目录
病隙碎笔1
病隙碎笔2
病隙碎笔3
病隙碎笔4
病隙碎笔5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隐藏评论
思辩,人性的光辉闪耀!
恰巧今天还看了《云图》
真正的尊重,是好好思索作者对艺术,对写作,对生命意义,对爱愿的探讨,而非拘泥其他噱头。
如果没能进入史铁生的语境的话,他这一本都是絮叨吧。生活对他残酷到他没走一步都要思索这一步前前后后的意义,他是否还记得不需要理由和论证的生活?
什么是信仰,什么是人生
思想在遨游
高中的时候读的,铁生的人生感悟陪我度过了高中最迷茫的时间,让我真正思考人生和存在的意义。铁生的书我感觉都属于“灵”性的书。
补标。读的时候震撼于他对残躯的乐观和坦然,但经历过太多风雨摧折、看过太多变化,所以才会拥有无畏的态度吧。
这本书写了历史没有记载的沉默、黑夜、心流,好像在触及到那些我们很少注意到的日常中的思考。 存在于生活中的迷茫、存在于历史中的无声,心流与心流的碰撞就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 什么是永生,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受到作者的心流,我懂得他的思考和想法,他就是在与我对话,我们心流相通,即是他的存在,这就是永生的形式。 作者所说的历史中普通人的感受,让我体会到他思考的深入和对生命的同情。 这本书用情至深,感人至深。
有些醍醐灌顶,有些不认同,但是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手机扫码访问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